郑述信

+收藏:http://shuxin.orgcc.com
 
您的位置:网站首页 艺术资讯 正文内容
小议书法传统与创新
2011-06-02    浏览(1154)    作者:郑述信    来源:郑述信 官方网站
小议书法传统与创新
  郑述信
自有了书法艺术而来,书论也随而产生,几千年来,似乎品评尽然,迄有枯竭之感。孙过庭曰:“自汉魏以来,论书者多矣。妍蚩杂糅,条目纠纷;或重述旧章,了不殊于既往;或苟兴新说,竟无益于将来;徒使繁者弥仍繁,阙者仍阙”。可见,一千多年前,古人对当时书论就有无新解之叹。况且,今朝更不足以道其妙也。目睹书法理论之状况,实无予有说之余地。因有异于当今书论者之见解,抒己见于书法爱好者,只好搜肠刮腹,勉作一试。
理论,虽然是理性的,但必源之于感性,没有感性的理论,只能是空中楼阁,空洞无物,作为艺术理论家,也应该是艺术行家,两者兼优,对艺术评介的正确性,始能在感性的基础上通过理性表达出来,至少没有虚感。自古书论,多出书家之手,故文章阐理深刻,评论得体,易于理解。因此,遂能千古流传,有的成了传世名篇,如孙过庭书谱等。当今论书者虽多,但也许缺乏感性结合的缘故,多平庸乏味,尤其甚者,有的只是一知半解亦道得条条是“理”;有的洋洋数千言,而不知所云。如此理论,岂有助益于读者。
时下书法论坛,特别对“传统”与“创新”问题,观点复杂,争论激烈,为普遍人所关注,如何正确对待传统与创新,是继承和发扬我国独特传统艺术的大是大非问题,对于这个问题,虽然谈者众多,但各道其是,褒贬不一,有的能为读者所接受,有的接受不了,对于学书者来说,由于艺术的追求与层次不同,也存在着复杂的选择,面临正邪混杂,无所适从。理论正确与否,是端正书风的关键,因此,理论的导向与影响力,是直接关系到初学书法人的抉择与发展前途。这个问题似感普通,实际事关重大。所以,针对这个问题,结合自己多年学书之体会,阐之以谈,倾以己见。
(一)传统之我见
书法艺术,是我国独特的传统艺术,是无可厚非的。但由于时代的变迁与现代意识的影响,传统意念产生了变化,很多人认为继承传统是“保守”的,务必要改变,这个观点,在近年来产生了很大的反响,成为时髦的话题。从而,形成了“现代派”与“传统派”之分,一时“现代派”还略出风头,这个现象是不正常的,是不符合历史发展规律的。
所谓传统,是相对的,有阶段性的,因而,随着时代的延伸,前代对后代而言,都是传统。到底哪一年代才算真正的“传统”,这个时限,是无从划定的,就今人批评“传统”而言,亦是徒说其虚,而无所矢。所以,“传统”对时代来说,是没有绝对性的。可是,近年来有一个怪现状,凡秉承“二王”,或历代视为正统的名家的作品,都被看成是“保守”而遭到冷落,甚至在任何书法展览与竞赛的评选中,多是首被淘汰之对象。反之,秉承鲜为人知的,历史上没有多大地位的,但尚合时风的书家作品,却被视为有“时代感”而备受青眯。同样承袭前人之作(先不论优劣),为何看法不一,礼遇不同。这说明了什么?是无知,还是传统观念模糊?
所谓传统,是指世代相传,具有特点的社会因素,是指历代艺术的思想,审美成就的历史继承性,中国书法世代相传的特点是什么?从客观来说,是意境,格调。所以,不管“保守”也罢,“创新”也罢,意境高就是好。从微观来说,线条、结体、章法,古人都留下完美的模式。各个时期的书风,既有各个时期的不同特点,但真正能突破传统藩篱者,稀也。各个时代,作品能传世的书家亦不多见。前人留下的规范,是否都是完美无缺的?传统的特点很多,但特点并不都等于优点,所以,在传统内部也有优劣之分,我们今天所要守的仅是优良传统,陋习则必须摒弃,冲击这些陋习不等于不要传统,继承与发扬优良传统,不是“保守”。任何时代的大书家都有所守,有所弃,有所创,问题在于守什么,弃什么,怎么创,在守、弃、创的历史过程中,传统的内部也便有所增损,所以,“传统”这个概念本身就是发展的。现代人勇于探索、敢于突破,这种精神是值得提倡的。但艺术是讲效果的,“美‘是艺术的体现,艺术的创作应该是“美”的塑造,没有美的艺术,是不可取的。因此,“美”是任何艺术的标准。
作为学书者,应该懂得,书法创作要受两个制约一个制约是创作手段——写,另一个制约是创作对象——字,我们写的是文字,无论手法怎么变,写出来的字才有可能成为书法作品。书法艺术的特点就是文字艺术,偏离文字就没有艺术,这个独特的传统,是不可非议的,而且是不可动摇的。所谓搞“现代派”的人,似乎对这两个制约很反感,殊不知书法正因为受这两个制约才显出它的难度,在这两个严格的制约下,能从容写出意境高深、形式优美的作品来,才是一个具完美的作品。反之,不受这两个制约,未必就是创新。所以,对“传统”应该要全面认识,不要对“传统”一味否认,该守的要守,该弃的要弃,该创的要创。事实上,艺术的传统、继承与进步,是连续性的,并且创造性地掌握着历史上的审美经验、艺术经验,努力获得最佳结果。前人给我们积累了丰硕的艺术财富,是取之不尽,用之不竭的。
(二)创新谈何易
“创新”是每个书家所向往、所追求的,但由史以来,能有突破性的创新有几个?中国书法艺术随着社会的发展,文字的变革,大体形成了四大门类,即:真、草、篆、隶。在四大门类之中,能有突破性创新的不过数人而已。
以篆、隶而论,历代善篆、隶者,仅是继承,而无大的突破。清代诸家之小篆,伊秉绶之隶书,虽有新意,但毕竟脱不了秦篆汉隶之格局。所以,论篆、隶之“创新”,是旷古难举其胜也。
草书,与篆、隶、真不同,它不受特定的形式与严格法度的制约,如无羁之马,自由、奔放,是最易表现个性的书体,所以,历代草书,大凡都能体现书家之各自风格,就是承前人书风,也不无没有自己的风格与意境。因此,草书难说谁没有新意的表现,只是优与劣之分。但历史上大有突出造就的草书家,莫过于张芝、王羲之了。
张芝在章草的基础上进一步发展、完善了今草,成为创造今草有卓就的代表人物,在书法史上,确立了他的杰出地位。所以,前人称他的草书:“精劲绝伦,独步无双”,颂为“草圣”。可谓“创新”第一人。
王羲之书学卫夫人,上溯张芝,融各种书体,多种风格之精华,精研体势,他对书法既不因袭,也不排斥,给古法赋予新的内容,增进有益的成分,使古法有了新的变化,形成了一种既不割断历史又最大限度地适应时代审美情趣的体势,使毛笔所形成的线条,不仅具有本身的艺术魅力,而且构成美的空间。从而开始了书法史的新纪元。后人称其为“书圣”。其书法对后人影响深远,立不败之地。
真书,发展到唐代,已是繁花似锦,面目纷呈的极为鼎盛时期,其中,颜鲁公可称鹤立鸡群,独树一帜。其楷书冲破了前人瘦硬书风而自成体势,风格独特,是划时代的伟大创举,开辟了深厚雄伟,方正饱满的新书体。从而打破了颜以前的“书贵瘦硬方通神”之论断。范文谰先生说?“初唐欧阳询、虞世南、褚遂良、薛稷,只是王羲之、王献之书体的继承人,盛唐的颜真卿才是新书体的创造者”,又说:“杜诗书贵瘦硬方通神,这是颜书行世之前的旧标准。苏东坡诗云:杜陵评书贵瘦硬,此论未公吾不凭。这是颜书行世后的新标准。”自唐以来,历时一千多年,善楷书者不计其数,各个时代,虽都有其不同的风貌与特点,但能突破这两个标准,而独辟蹊径者,未有之。概而论之,皆不过是继承前人而已。可见,有突破性的创新是多难。
现代人提倡创新,敢于向“传统”挑战,这种精神可佳,但不能有无本之木,书法艺术的根是“传统”,没有根岂有木?几千年的书法史,相信不会没有敢作“创新”尝试的人,甚或大有人在,其作品为何不能传世?或因为他“创”得不成熟,被历史所淘汰;或就因为是“无本之木”,不成体态,而被扫进历史的垃圾堆。现代有些人,由于对传统艺术认识不足,涉猎不深,以为形式感的改变,甚至把中国文字做作得面目皆非就是“创新”了。因此,置中国文字的制约与传统法度之不顾,独往独来,自行其是,以简单的线条,古怪的结体,零乱的章法,行之于世,通过宣传媒介的吹捧,甚至自吹自擂,哗众取宠,居然也占领了一定的市场,并在不同层次的展览里大展“风骚”,比比皆是。所谓“传统”之作,几乎渺若辰星。事物是相对的,谁是谁非,谁优谁劣,并不是凭一时占“上风”就能确立它的历史地位,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,是非优劣,要看实质,好的东西,最终会被肯定的。艺术虽然是多层次的,但毕竟是大众化的,它崇高的标准是:至善的美,古人名作之所以能经久不衰,其魅力所在,就是“美”。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,中国书法艺术,是被世界艺术家所公认的高级艺术,它所表现的美,是丰富的,高雅的,决不是随心所欲,信手可得的东西。我们应该记住一个道理,容易掌握到的艺术,是低难度,或没有难度的,正如小学生一上学,学写字就会写一样,没有艺术可言,艺术是无机可投,无巧可取的。我们学习书法,必须向高难度学,也就是要老老实实向几千年优良传统学,以苦行僧的精神,在长期的实践中悟出新的道理来,或许“新意”就会自然而生,否则,绝无捷径可取的。
(三)审美须提高
当然,审美也是多层次的,所谓阳春白雪与下里巴人的区别,不同层次的艺术,适应不同层次艺术欣赏者的需要,诸如音乐,高雅音乐与流行歌曲之别。但欣赏者的层次也有截然的不同,欣赏高雅音乐与流行歌曲的人,决不是同一个层次的。近年来,高雅音乐不普受欢迎,流行歌曲统治舞台之现象,可见一斑。前面所说的“现代派”书法占领市场的状况也与之雷同。历史告诉我们,高级艺术并不因为时代的更新而贬值,然而贝多芬,永远是贝多芬。王羲之永远是王羲之。当今书法艺术,所以使自命有“新意”,有“时代感”的作品风行于世,根本性的问题在哪里?归根到底,是审美的危机,这个危机,非但在于普通的书法爱好者,而且泛存之于书法“行家”。因此,在许多高层次的书展里,秉承“传统”书风的作品百般受挫,出现不公平的现象,此足以说明,所谓“高层次”的评选人也存在着偏见与审美水准问题。因此,对于这些“高层次”评委,是否胜任,不免也要打个问号,切勿盲崇致迷。有一个曾参加过全国大展当评委的同仁,介绍评委情况,言之有过半评委不是精于书法的行家,并讽刺地说:“评委贪‘色’,贪什么‘色’?不是女人的‘色’,贪的是用有色宣纸书写的作品。因为‘色’能起装饰作用,而且妖艳夺目,易入评委眼帘。再者就是以‘大’取胜,或其他巧妙方式投入评委的怀抱。老老实实用白纸写黑字的,或形式不显眼的,或不善投机取巧的就吃了大亏。”如果这个现象不是虚传的话(还有诸多笑话暂且不谈),可见评委的审美标准与水平,是不言而喻的了。因此,我们不要做艺术的投机商,以为参加了几次“大展”,或获得什么奖就得意忘形,不可一世,仿佛就成了时代的“骄子”似的。殊不知有的参展者或“得奖”者,还是通过许多窍窍得来的。参加展览,是与社会广泛交流,促进提高的良好机会,但不要把参加展览作为艺术的资本,或就是至高的艺术标准,更不应该不惜时宜,不居场合把这个牌子挺出来,显耀自己。人贵有自知之明,认识也是在不断实践的过程中逐步提高的,多多回顾历史看看前人,当一旦有悟性时,就会感到自己是多么的渺小。我在数十年学习书法的历程中,也曾自以为得意过,但经过长时间的探索与对比,渐感不足,甚至觉得昔日之幼稚可笑。当然,我们并不强求所有不同层次的欣赏者都能欣赏高雅音乐。书法艺术也是一样,有丑才有美,有劣才有优,让不同层次的欣赏者在美丑、优劣的对比中去提高欣赏能力。但作为书家或行家,应该有别于普通书法爱好者,如何完善自己,引导他人,是提高现代书法层次的关键,也是能不能把我国优良的传统艺术世代传下去的关键。
以上说过,书法艺术的特点,就是文字艺术,由于文字的存在,才有书法艺术的存在。所以,我们应该明确,创新只是手法的变化,是完善传统艺术的美,或增加新的完美内容,但万变不离其宗,传统的文字艺术是改变不了的。因此,只要是书法,就是传统,没有传统就没有创新可言。
在明确“传统”的含义后,对“传统”有意或无意的曲评,不但毫无意义,而且还会乱人视听,误人子弟。际此,自然也不意味着强调传统而扼制创新,把“传统”视为神圣不可侵犯,我们主张,要正确对待传统,对传统如何扬其优,弃其劣,创新的面目,让书家在不断实践的过程中去创造。历史是无情的,凡经不起历史考验的东西,终要被淘汰,作为传统艺术的继承者无疑都在经受着这个严峻的考验。
注:
本文于十几年前曾应约入选市文联筹编的书画论文集,只缘未能问世,拙作既成,不堪闲弃,因附本书篇末,以圆夙愿。内容陈旧,不知合否时宜,敬祈阅者批评,指教。

标签:小议书法传统与创新
分享:
发表给力评论,说两句!  共有 0 条评论